中国和印度,作为两大古老文明的发源地,同时在人口数量上也位居亚洲乃至全球前列,因此常被拿来比较。古代两国之间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自然分隔,几乎没有直接冲突。然而,1947年印度建国后,英国殖民者将印度次大陆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。麦克马洪划定中印边界时,将分界线划到了中国领土一侧,这为后续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。此后,中印之间的冲突也被广泛称为“龙象之争”,象征着两国的较量。
一、五十年代末期中印关系紧张初现,尼赫鲁对中国形势误判
新中国成立初期,中印两国关系较为融洽,虽然双方未正式划定边界线,但由于地理和历史习惯,两国边境尚未出现严重摩擦。直到五十年代末,这种友好关系逐渐恶化。
1954年,中国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,灾情严重,受灾人口超过三千万,死亡人数达五十万至七十万,经济损失约达百亿元人民币。正值中国国难当头,印度却野心膨胀,单方面调整官方地图,将非法认定的“麦克马洪线”作为国界,并公然声称将我国东西约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印度版图。对此,我国坚决回应,拒绝接受这一无理要求,同时坚持和平交往的方针。
1954年至1959年间,两国通过40余次谈判和外交照会进行沟通,中国在和平谈判中表现出极大诚意,坦诚告知印度,中国战略发展的重心在东部地区而非西部边境。然而,印度却态度强硬,寸步不让,步步紧逼。
展开剩余84%1962年前夕,印度政府支持并策动西藏地区农奴主叛乱,结果以失败告终。面对扩张中国西藏的梦想破灭,尼赫鲁抛弃了之前友好的外交姿态,误将中国的和平政策视为软弱,趁中国遭遇自然灾害之机继续挑衅。他指挥印军在中国边境哨所附近修筑工事,强化对东线藏南地区的控制,甚至在中国境内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。印度国内为尼赫鲁的这一“拿破仑式”冒险行动欢呼雀跃。
1962年10月2日,尼赫鲁公开宣称要以武力对付中国,10月12日下令将印军彻底驱逐中国军队出侵占的领土。14日,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公开表示要与中国战斗至最后一人、最后一枪,并加大东线兵力部署,准备发动攻击。17日,印度军队对中国边防部队发动猛烈进攻,战争正式爆发。
印度错误估计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,误以为充当反华急先锋能获得英美支持,且中国经济困难不敢反击。然而,事实是中国早已全面备战。面对印军不断挑衅,中国政府要求边防部队“力争打好,准备打坏”,毛主席更下令“不到最后一刻不退,打就打出威风,争取换来三十年和平”。
二、六十年代多次交锋,中印矛盾升级加剧
1962年10月20日,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。战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南侧,地形恶劣,交通不便,作战条件极为艰苦。历时一个月,至11月21日战争基本结束。作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,包含西山口战役、瓦弄地区反击战、度等地区作战以及班公洛地区反击战共四次重要冲突。
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,在东线达旺战场,印度考尔中将率部沿达旺-邦迪拉-德让宗一线展开进攻。开战伊始,我军即击溃达维尔准将指挥的一个旅,挺进并收复了被印军占据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领土,歼灭印军1900余人。
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,印军增兵三万余人,对我军发起猛烈攻势。我方边防部队根据敌军前重后轻、线状配置的特点,采取多路突击。经过激烈战斗,我军以2400余人伤亡代价,歼灭印军8853人,缴获大量武器装备。战争结束后,我军清除所有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。11月21日,中国政府宣布双方停火并撤军。
此役使印度军队声誉大跌,民众普遍认为印度军队不堪一击。曾以参加二战闻名的印度军队面临严重挫败。虽然沉寂数年,印度仍未停止觊觎中国边境。
1967年9月11日,印军山地步兵第112旅约110人分两路逼近我军哨所,印度无视警告发动攻击,我方边防士兵措手不及,遭受重大伤亡。中央军委此前明确指示边防部队“绝不打第一枪,但绝不示弱吃亏”,此次我军迅速反击,七分钟内击毙67名印军并摧毁其七处边境工事。
乃堆拉山口战役成了印度军队的又一次耻辱。战后,印军炮兵对我军驻地展开大规模炮击,中央军委迅速批准我军炮兵团还击。经过四天三夜激战,印军伤亡超过500人,9月13日被迫主动停火。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指示:“敌人不打炮,我们也停止射击。”次日中午我军停止炮击,印度损失上升至600人。
10月1日,卓拉山口战斗再起。驻扎在304号地区的印军准备充分,我军即刻进入备战状态。11时,印军廓尔喀联队第7营营长及8名士兵持砍刀袭击我军哨所,试图绑架我军哨兵。我军警告未果,敌军发动攻击。随后,印军排长向我军射击,导致两名官兵牺牲。我军反击,历时8小时,完全歼灭敌军。印军再次败北。
三、解放军多次取胜的原因及制胜法宝
自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胜利后,我军与印度军队虽多次发生冲突,但均以我军胜利告终。虽然战争中存在伤亡,但均为敌军突袭所致,我军未遭重大挫败。
首先,我军准备充分。战争爆发前,中印双方未有过大规模交锋,我军对印军实力及战场形势了解有限,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。但既然决心开战,我军即全面做好准备。认为单靠边防部队难以维持局势,故派出野战部队增援边境。
在中印东段瓦弄地区,我军54军130师主力向印军第11旅发起全面攻势,48小时内击溃敌军;在达旺-西山口战场,我军一个团切断印军主力,11师、55师合力歼灭印军。
其次,解放军实力强大。印度对我军认知不足,且对我国形势判断失误,盲目自信。事实上,解放军是一支战斗力强劲、经验丰富的队伍,经历过多次实战锤炼。参加中印战争的54军130师,原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单位,威名远扬。
54军由第四野战军44军与45军合编而成,军长丁盛为资深指挥官。130师作为主力,参与多次建国后自卫反击战,屡次获胜,赢得上级充分信任。中印自卫反击战中,印度军队首次深刻感受到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力量。
此外,参战指挥员和士兵中,多数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面对装备精良、气势汹汹的美军毫不畏惧。与印度军队相比,解放军拥有成熟的战术体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,善于通过迂回穿插、配合正面部队切断敌军退路,使敌军无计可施,彰显了我军的综合战斗力。
第三,解放军体现出高度人道主义精神。战斗结束后,俘虏的印度士兵担忧被虐待,但解放军不仅对伤员进行及时包扎和救治,还提供人道帮助,令印军感受到不同于以往敌人的文明待遇,纷纷称赞解放军为“最具人性”的军队。
最后,印度的盲目自信也埋下败因。尼赫鲁错误判断中国无力反击,轻视我军作战准备,导致印度未做好充分训练与动员。印度军事参谋长缺乏实战经验,作战计划脱离实际,未能考虑高原复杂地形和后勤保障,导致士兵缺粮缺装备,心理防线崩溃,被我军击溃。
1962年中印战争使印度国际地位受损,数次边境冲突均未振奋士气。尼赫鲁于1964年去世。尽管此后两国偶有边境摩擦,2020年印度趁中美在东南沿海对峙时宣称“今天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”,但他们应明白,中国如今也远非1962年可比。
当年我国综合国力不及印度,却凭借优秀的部队素质赢得明明白白的胜利。而今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,若再度冲突,我军实力将更加强劲。
当然,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,尊重所有国家,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,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是我们的坚定目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